这个暑假,新疆库尔勒市的青少年过得有点“不一样”。在红色光影中触摸历史脉络,在非遗技艺里感受文化根脉,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文明新风,在多元探索中迸发青春活力。一系列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创意的主题活动,将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的育人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,为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描绘出鲜活图景。
红色浸润 让爱国情怀在沉浸式体验中扎根
“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铁证,我们要铭记历史,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。”今年,建设街道、铁克其乡、和什力克乡等组织青少年集中观看《南京照相馆》《闪闪的红星》等红色影片,震撼的历史画面如时光隧道,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,让革命精神成为照亮青少年成长的灯塔。
青少年参观尉犁县丝绸之路长城博物馆 (令启斌 摄)
库尔勒市以“沉浸体验”为切入点,开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。哈拉玉宫镇组织青少年走进尉犁县丝绸之路长城博物馆,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,全面了解丝绸之路汉代烽燧及相关遗存的历史全貌和相关知识,在历史与现实中产生强烈共鸣。
展开剩余70%创新形式让红色教育更具活力。温暖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辰兴社区,通过制作“勇敢的小兵”创意标签、绘制“契约树”等趣味实践活动,培育青少年爱国情怀;在新城街道“少年述红史”活动中,孩子们与老兵围坐畅谈,让红色精神传承由单向传播变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互动模式。
文脉赓续 让文化自信在指尖传承中绽放
“普通白布竟能化作这般绚丽的艺术品,太神奇了!”在华凌社区扎染体验课上,孩子们纷纷为自己的手工作品惊叹不已,而这正是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生动缩影。
库尔勒市以“非遗”为纽带,推动文化自信自然生长。民俗博物馆将二十四节气与非遗体验深度融合,小暑主题活动中,孩子们纷纷学习制作中药手串、品尝绿豆沙;立秋时节,动手制作种子标本,探索种子的“非遗密码”,传统文化成为“可带走的记忆”。建军节前夕,市图书馆“古典雅韵传承中华”经典诵读活动上,《岳阳楼记》的豪迈、《将进酒》的洒脱在孩子们的演绎中焕发新生,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。
从指尖的扎染技艺到舌尖的传统美食,从书页间的经典文字到生活中的节气智慧,库尔勒市将文化传承拆解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具体场景,在“做中学、学中悟”的实践中,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根基。
实践赋能 让责任担当在点滴行动中生长
市民中心绿化带两侧,三十余名“环境小卫士”头戴小黄帽、身穿红色马甲,捡拾垃圾、擦拭宣传栏,用稚嫩的双手守护生态家园,这正是库尔勒市以“微实践”让青少年在行动中播撒文明种子的生动场景。
小朋友化身“环境小卫士” (早日古丽·吾甫尔 摄)
上水城社区的“环境小卫士”、托布力其乡的“文明小使者”,通过帮扶独居老人、清理村庄杂草,将文明理念播撒到梨城的大街小巷;民俗文化博物馆里的“我为梨城代言”小小讲解员,用童言童语讲述梨城的历史和发展变迁,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成长的必修课。蓝湾社区亲子讲座中,“摸手识亲”等游戏互动,增进了亲子沟通,为责任培育营造温暖的氛围。
活力绽放 让青春力量在多元探索中迸发
近年来,库尔勒市秉持“科技赋能启智 体育强身铸魂”理念,让青少年在多元探索中迸发活力。
托布力其乡的足球赛场上,小球员的呐喊与欢呼声,道出了青春探索的快乐。夜幕下的科技馆,“火焰掌”与“干冰仙境”点燃学生科技热情,“诗词科学迷宫”“围棋机器人对决”上演古今智慧碰撞。新城街道联合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开设“小吸管搭桥梁”“VR眼镜制作”等课程,将抽象原理转化为趣味体验;迎宾街道与托布力其乡“城乡共融?童梦同行”活动中,孩子们化身“牧场小当家”探秘酸奶场,实现知识与心灵双重成长。
从非遗课堂到科技展厅,从社区街巷到绿茵赛场,库尔勒市的暑期“成长课堂”以多元活动为笔,将思想道德建设的抽象理念,化作青少年可感可触的成长体验。正如返乡大学生凯赛尔·阿卜拉所说:“孩子们眼睛里的光告诉我们,爱国、明礼、担当这些‘大词’,正在成为他们生命里真实的力量。”(来源:库尔勒市委宣传部)
发布于:北京市金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