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的影视市场短剧比影视长剧吃香多了,短剧演员日薪3万,美国演员参演中国短剧后收入暴涨7倍,顶流作品单集播放破1亿——但光鲜背后,却是低俗剧情、诱导充值、演员丑闻的连环暴雷。 2025年7月,广电总局突然出手! 针对抗战题材发布紧急管理提示,要求禁绝“手撕鬼子”“我方超人化”等神剧套路。 这已是今年第6次专项整顿,此前已对“霸总”“AI魔改”“中老年题材”逐一开刀。
更狠的是“分类分层审核”制度:投资超100万的“重点剧”需国家广电总局直审,30-100万“普通剧”由省级把关,30万以下由平台自审。 新规推行5个月,抖音、快手已下架违规短剧超1200部,22万集完成备案。 一边严打“劣币”,一边扶持“文旅+短剧”计划,四川乐山因一部美食短剧游客量激增40%——短剧的野蛮生长时代,正式终结。
短剧造富神话背后的“三宗罪”
一部《好一个乖乖女》播放量突破20亿,主演赵柯淳公开宣称“日薪2万”仍被剧组疯抢。 美国三线演员参演中国短剧后,日薪飙涨7倍,国内顶流演员单日片酬高达3万元。 但暴利催生了行业乱象:九州文化出品的《大佬,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》因渲染血腥暴力、激化家庭矛盾被全网下架,成为新规后首部“祭旗”作品。
低俗内容只是冰山一角。 演员何健麒被“榜一大姐”女友曝光恋爱期间收受数十万元打赏,同时劈腿多名粉丝,官媒下场批评后却火速删稿,事件至今成谜。 “短剧女王”李沐宸在综艺中坦言拒演长剧因片酬低,遭李成儒痛批缺心眼,引发观众对短剧演员职业素养的质疑。
更隐蔽的是消费陷阱。 江苏消保委调查显示,66.68%用户遭遇过短剧自动扣费,老年人因操作不熟频陷“充值黑洞”。 一部80集短剧解锁全剧需消费近百元,某平台靠此模式单月收入破5亿,但退费投诉率高达32%。
广电总局的“手术刀式”整顿
2025年2月推出的分类分层审核,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短剧产业链:投资超100万的“重点剧”(如首页推荐剧、文旅合作剧)由国家广电总局直审;30-100万“普通剧”由省级部门把关;30万以下小成本剧由平台自审并备案。 所有剧集必须标注备案号,无号者禁止上线及投流——抖音为此封禁了1.2万部未备案短剧。
针对题材乱象,广电总局在7月21日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前发布抗战剧创作禁令:严禁“现代科技穿越抗战”(如用手机呼叫炮火)、禁止“个人复仇伪家国情怀”、杜绝“步枪打飞机”等神技。 此前已对“霸总”题材要求立足现实婚恋观,对AI合成画面强制标识审核。
平台责任也被压实。 新规要求落实“总编辑负责制”,审核失职将追责到人。 湖南省广电局建立黑名单机制,将微短剧APP纳入日常监管;北京市广电局要求平台“先审后播”,全流程监控违规内容。
短剧转型的“生死时速”
政策高压下,制作方开始砸钱换生存。 凡酷文化将单部剧成本从10万提升至100万,用于剧本打磨和实景拍摄;原擅长老套“霸总”的九州文化,转向联合博物馆开发非遗题材。 革命历史剧《延乔兄弟》用年轻演员演绎陈延年、陈乔年事迹,编剧龙平平强调“必须尊重历史逻辑”。
技术成为破局关键。 《三星堆:未来启示录》用AI还原青铜神树纹理,在悬疑剧情中植入文物知识,观看完成率达78%;虚拟制片短剧《柒两人生》用LED影棚替代实景,降低拍摄成本30%。 就连“土味短剧”也升级叙事——《大妈的世界》用喜剧反讽老年人被诈骗现象,豆瓣评分8.1,证明现实题材同样能造“爽感”。
文旅融合成了最大赢家。 乐山政府联合制作的《我的归途有风》播放量1.9亿,剧中跷脚牛肉、冒烤鸭吸引游客挤爆当地餐馆;《孤单旅行团》带火桂林阳朔竹筏漂流,景区单日门票收入创140万元纪录。 广电总局借势推出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计划,今年已上线《一梦枕星河》(苏州非遗)、《风吹茶花香两岸》(闽台茶文化)等103部文旅短剧。
演员生态也在重构。 刘晓庆以74岁高龄出演短剧《午后玫瑰》,饰演创业女性打破“老年刻板印象”;娄艺潇面对“沦落拍短剧”质疑时回应:“演员只该操心角色,不该纠结时长”。 就连周星驰也入局监制反诈题材短剧《金猪玉叶》,用喜剧外壳包裹社会议题。
金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