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
崔曙
汉文皇帝有高台,
此日登临曙色开。
三晋云山皆北向,
二陵风雨自东来。
关门令尹谁能识?
河上仙翁去不回。
且欲近寻彭泽宰,
陶然共醉菊花杯。
【译文】
汉文皇帝为望仙曾筑有高台,这天登临时正遇上曙色初开。
地分三晋的云山都由南向北,山有二座的风雨多从东飘来。
把守关门的令尹谁还能认识,仙翁河上公也早已一去不回。
只想就近找个洒脱的彭泽令,一起陶然自得地共醉菊花杯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王士祥解读
这是一首格法严正的重阳登高诗。重阳登高是古人的传统习俗,作者所登是汉文帝所建之望仙台。据记载,汉文帝曾经在望仙台(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南)向河上公学习《老子章句》四篇,但河上公后来不知所终,汉文帝建高台以望。
登上高台,作者看到了“皆北向”的“三晋云山”和“自东来”的“二陵风雨”,这分明是融历史感慨于眼前景。春秋末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作者登台之处曾属古晋地;“二陵”指崤山南北的二陵,据《左传》记载,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,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,所以这两句既是实写登高所见,又虚写历史变迁。首联下句的“登临曙色开”既是写云开雾散看到朝阳,又是写登台人久抱抑郁,心情忽然开朗,因为已经看到了当年的功业转瞬即逝。
毕竟河上公所传为《老子章句》,所以作者的思绪自然走进了与《道德经》相关的历史:据传,老子是东周柱下史,西游出函谷关,遇到关令尹喜,尹喜也是潜修道德之人,在尹喜的请求下,老子写了《道德经》五千言。“河上仙翁”指的就是河上公,正是因为“去不回”,所以才建高台以望,与首联第一句相呼应。有了前面的所见所想,作者自然有了所得,想学陶渊明菊畔品酒的闲散生活。句中的“彭泽宰”本指彭泽县令陶渊明,这里用以指代题中的“刘明府”,末句酣畅、舒适之情令人向往。
《唐贤清雅集》评价这首诗说:“形势物候俱确切,不独诗格雄健,古人学问真实如此。”的确,作者首联破题,颔联写景,颈联因景叙事,尾联借景寓意,在深沉的历史感中表现出了对归隐生活的渴望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金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